作者:邁可‧桑德爾
原文作者:Michael Sandel
譯者:樂為良
出版社:雅言文化
出版日期:2011/03/01
商品語言:中文/繁體
ISBN:9789868271265
目前分類:書齋 (38)
- Apr 24 Sun 2011 21:25
[書單]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Jan 11 Tue 2011 17:13
[轉錄] 百年煙火 花落誰家?(文:陳文茜)
【2011/01/01\聯合報】
◎ 陳文茜
跨越民國一百年,我刻意穿上一件深色的黑袍;天極冷,眾人在璀璨的煙火表演中,迎接一個不知如何形容的事件,「建國一百年」。我獨自走入書房,尋找那早已消失於荒野間的關鍵歷史;在我們的歷史書中曾被塗銷如今又化為煙火慶祝的歷史。
- Jan 02 Sun 2011 22:06
[轉錄] 易卜生與魯迅(文:余華)
【2011/01/01\聯合報\副刊】
◎ 余華
2006年五月的一天,我坐在井然有序的哥本哈根機場的候機廳裡,準備轉機前往奧斯陸。我的目光穿越明亮的落地玻璃窗,停留在窗外一架挪威航空公司飛機的尾翼上。我被尾翼上一個巨大的頭像所吸引,我知道自己過會兒就要乘坐這架飛機前往奧斯陸。為了消磨時光,我心裡反覆思忖:飛機尾翼上的頭像是誰?
就在飛機從跑道上騰空而起的剎那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我想起來他是誰了。同樣的頭像就在一本中文版的《培爾‧金特》裡,他是易卜生。看著窗外地面的哥本哈根逐漸遠去,我不由笑了起來,心想這個世界上有過很多偉大的作家,可是能在天上飛來飛去的,恐怕只有易卜生了。
我降落在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之際的奧斯陸,綿綿細雨籠罩著奧斯陸的大街,印有易卜生頭像的彩旗飄揚在大街兩旁,彷彿兩行頭像的列隊,很多個易卜生從遠到近,在雨中注視著我,讓我感到他圓形鏡片後的目光似乎意味深長。
我想起了我們的魯迅。
- Oct 09 Sat 2010 22:57
[轉錄] 日本死刑若干問題思考
* 本文譯自美國《布魯克林法律評論》2002年春季第67卷。
(作者:約阿希姆‧赫爾曼)
【作者介绍】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法學院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法學博士;杜蘭大學法學碩士;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客座法學教授。本文由作者於東京慶應大學和美國布魯克林法學院發表的演說整理而來。
前言
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阿爾伯特•加繆1957年發表《斷頭臺的反思》一文,講述他父親的一則故事。加繆雖沒有見過父親,但這則軼聞不但使他瞭解了父親,而且痛感死刑的荒誕性。文章要義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在阿爾及爾發生一起聳人聽聞的案件:一個村民的全家包括父母和孩童全部被人殘忍地殺死,財物也全部被擄走。兇手也是一個村民,被阿爾及爾法庭判處死刑。人們說,即使把這個惡魔斬首,也太輕饒地了。加繆的父親也這樣認為,並為那些被殺害的幼小孩童深深痛惜。因此,他平生裏第一次決定去親睹處決兇手的現場。他半夜起來與眾人一道步行,穿越整個城市來到法場,觀看淩晨對兇手的處決。
之後,父親匆忙趕回家,面色十分難看,沒有表達其感想,就默默地躺到床上,又哇哇嘔吐起來。原來,在令人眩目的所謂公平、正義的豪言壯語背後,他發現了令人作嘔的真實。那些被害的孩子們的身影早已消失殆盡,而兇犯被放到斬板上時軀體劇烈顫慄、抖動不已的情景卻反復映現。
- Oct 07 Thu 2010 22:46
[轉錄] 醫祭(文:汪琪)
母親生前掙扎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謝謝」。但是在她走後,這個「謝」字卻像是一塊不斷長大的石頭,重重的壓在心頭。
今天,也是她走後第四天,我決定坐下來寫這篇短文。因為唯有這麼做,我才能為父母親在臨終時所受的苦,找到一絲意義;也唯有這麼做,我才能面對母親臨終的那句「謝謝」。
我以這篇文章,祝禱所有我的親人、朋友、所有善良的人永遠不會經歷我、以及我父母所經歷的苦痛。
*** *** *** *** *** ***
和大多數人相比較,母親的最後一程已經不算「辛苦」。她在三年多前中風之後一直臥床,但神智清楚。四月十七號似乎吃壞了腸胃,開始嘔吐以致滴水不能進;第二天晚上出現休克現象,緊急送醫之後診斷「消化道出血」、「脫水」、「腎衰竭」,血壓脈搏微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經過搶救,情況居然轉好,原先的問題一一解決,但是肺部卻開始積痰、積水,並出現肺炎徵兆,最後母親在四月二十九日停止呼吸。
母親走後,她和我的煎熬都告一段落。這裡我必須要說的,是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但貴為「現代人」,醫療延續了生命、卻也拖延了死亡、從而拖延了我們所承受的痛苦。自從母親進了醫院,我就開始和醫藥科學、以及醫療與保險體制展開一段艱難的合作與對抗關係。完全沒有醫療訓練的我,必須在救治與保護母親之間拿捏分寸;不論因為我想減少她的痛苦而延誤了醫療、或因為我想要她康復卻使她受盡折磨而去,我都會墮入無法原諒自己的深淵。
而我是唯一被迫去拿捏這種「分寸」的病人家屬嗎?
- Oct 07 Thu 2010 22:22
[考古] 聖經中的巨人亞衲族出土 (勘誤:這批照片是假的)
- Oct 04 Mon 2010 18:07
[轉錄] 再回首1949(文:李家同)
- Jun 24 Thu 2010 05:29
[轉錄] 行草系列/手帖 ─南朝歲月(文:蔣勳)
【2010/06/15 聯合報】
【虱目魚腸】
剛從上海回來,想念起台南赤崁的虱目魚腸。
如果在台南過夜,通常一大早會到赤崁樓後面一家小店吃最新鮮的虱目魚腸。魚腸容易腥,稍不新鮮,就難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點鐘,剛撈上來鮮活的虱目魚,才能吃魚腸。新剖的魚腸,經沸水一汆,即刻撈起,稍沾鹽醬,入口滑膩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氣,潮潤有活潑氣味,吃過一次,就成為身體裡忘不掉的記憶。
唐代歐陽詢的〈張翰帖〉裡說到大家熟悉的一個人「張翰」──「因秋風起,思吳中菰菜鱸魚,因命駕而歸」。
- May 04 Tue 2010 22:42
[轉錄] 個資修法 戕害法治 (文:許育典)
- Jan 16 Sat 2010 10:21
[轉錄] 炫學之罪
【聯合報╱副刊/文:梁文道】 2010.01.13
假如一位農夫當了作家,時常在文字裡借用天候的細微變化說明人事的陰晴不定,以土壤的乾濕隱喻社會環境的枯乏豐潤,並且時時展露他對肥料、苗種與昆蟲的廣博知識,我們會批評他很炫耀很賣弄嗎?當然不會。相反地,我們還要稱讚他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他的身分,忠於他所來處,是個誠實地道的樸素作者。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指責一些人摘引成癖,說他們書袋掉得太厲害,很惹人厭煩呢?
- Dec 20 Sun 2009 22:19
[轉錄] 水庫與工程神話
- Nov 25 Wed 2009 20:18
[轉錄] 詩人、譯壇泰斗 楊憲益辭世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9/11/25 - A12 兩岸版)
中國譯壇泰斗、「紅樓夢」英譯本作者、詩人楊憲益,前天早晨六點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
楊憲益生於天津,早年赴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上世紀四十年代回大陸,自五十年代起,他擔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英籍夫人戴乃迭翻譯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游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等經典作品。
六十年代初開始,楊憲益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耗十多年工夫完成。三卷本「紅樓夢」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被譽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英譯本。
- Aug 20 Thu 2009 00:02
[轉錄] 琴房外的人生課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7.30
每當自己與朋友面臨生活中的諸多選擇決定,我總想起兩位鋼琴家。
- Aug 07 Fri 2009 22:36
[轉錄] 健保改革:歐巴馬的政治豪賭
(文:徐麗玲 \2009/07/28 \聯合新聞網)
健保改革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競選政見的核心,也是他為美國帶來「改變」的重要指標。儘管民主黨在國會佔居優勢,卻無力兌現歐巴馬的諾言,推動健保改革法案在8月份國會休會前過關。上週歐巴馬發表電視談話,誓言一定要在今年內完成健保改革立法,雖是對國會施壓,也無異於是以自己的政治聲望做為賭注。如果年底前仍未能如他所言完成立法,不僅將是重大的政治挫敗,也將宣告歐巴馬神話的破滅。
- Jul 14 Tue 2009 23:40
[轉錄] 社運不是在野黨的營養針
文 / 施正鋒教授
【中國時報/A13版/民國98年2月4日】
在那遙遠的時代,運動與議會是水火不容的兩條路線;前者似乎是代表著奉獻以及清高,後者則意味著享受,甚至於出賣原則。在這樣的二元對立框架下,少年的寫手對黨外出身的公職人員發動慘烈的批鬥,好像進入體制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
在民進黨成立後,對於缺乏經濟資源以及政治權力的在野黨來說,社會運動團體對於弱勢者的關心,正好可以提供不用本錢的正當性。不管是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尋求心靈慰藉的中產階級,或是自我流放的海外留學生,初試啼聲的社運,起碼代表著社會良心的光環。
曾幾何時,當模仿「打著紅旗反紅旗」的「進入體制反體制」琅琅上口,「雞兔同籠」的齟齬逐漸消逝,政黨就必須重新考慮社會運動團體的意義。當選舉與社運不再相互排斥之際,打著運動經驗的民進黨候選人,也就是具有「運動性」,儼然是一種經過上人加持的純正血統。
- Jul 07 Tue 2009 11:03
[轉錄] 傷信譽搏版面 戴爾還是贏家
【聯合報╱江雅綺/英國里茲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北縣板橋)】 2009.07.07
二○○五年,暢銷作家佛里曼在書中宣稱「世界被抹平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在平等的立足點競爭,並以戴爾電腦為例來說明產業由銷售、組裝到出貨的全球鏈結,打破了以往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這些之所以可能,網路科技的興起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不過,由戴爾網購錯標價格的事件來看,我們將會發現,網路可以抹平地理時空的侷限,但真實世界中存在的文化、經濟、法律、社會差異,仍然會反映在這個看似「只要上線人人平等」的網路世界中。
- May 25 Mon 2009 00:03
[轉錄] 包藏禍心的醫療產業 (文:Paul Krugman)
【聯合報╱林沿瑜譯】
事情沒多久就發生了。醫療產業界多數成員大動作表態要和歐巴馬總統一起推動健保改革,至今還不到兩星期,他們已經在搞鬼了。的確,現在看來很清楚,即使當他們和總統會面,佯裝要合作時,保險業者已經準備搞破壞,就和健保改革上次成為議題時一樣。
- May 24 Sun 2009 00:58
[轉錄] 英研發新殺癌病毒 不傷正常細胞
【編譯陳世欽/報導】
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能夠消滅老鼠體內癌細胞,同時又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的病毒。
- May 04 Mon 2009 23:11
[轉錄] 余英時: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
余英時先生2006年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享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被譽為“胡適之後最傑出的中國學者”。從普林斯頓大學榮休後,余英時先生隱居“小書齋”中著書立說,筆端深含中國情懷,思想影響華文世界。時代週報創辦之際,余英時先生欣然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
- May 03 Sun 2009 12:47
[轉錄] 余英時:怎樣讀中國書
讀書方法因人而異、因目的而異、因學科而異、因書而異……所以讀書方法是很不容易寫的題目。而且一提到“讀書方法”,好像便給人一種印象,以為讀書有一定的方法,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讀通一切的書。這是會發生誤導作用的。《開卷》專刊以“我的讀書方法”闢為專欄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作法。因為讀書方法確是每個人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