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中午到場,展場人群稍微少些,才能順利看展。

第一段展區萬人鑽動,但其實都只是巴比松畫派的部分畫作而已。

第二、三段展區,才是我認為本展的重點部分,包括畢沙羅的素描、版畫、油畫,還有少部分的其他畫家作品。(如:米勒「召回羊群」、庫爾貝「採石少年」)

第四段展區,則是畢沙羅家族的畫作,雖然我喜歡其長子路西安的一幅佳作,但這部分就比較不重要了。



以前看畫冊時,我最喜歡的畢沙羅代表作是「上蒙馬特的林蔭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 Morning, Grey Weather),但並非本展收藏品,故無緣親見。


----
本次展覽參觀後,我所喜歡的畢沙羅畫作約略簡介如下:


一、油畫:(我喜歡的有四幅)
1.「粉牡丹」(Bouquet of pink Peonies)(1873)-- 是本展唯一僅見的畢沙羅靜物畫,色彩瑰麗陳穩,高雅大方。後方的大面積灰色塊吸引我的注意,似乎是牆面又或者不是,讓我推測他不想臨摹全部的背景。(這推測合乎印象派的理念。當時哲學思想認為真實只是一種感覺,所以印象派的模糊畫法才是寫實主義。巴比松畫派反叛當時的浪漫主義的工筆畫法,將繪畫題材從神話轉移到自然鄉間,此後影響印象派畫家,並進一步由賽尚發揚光大,成為現代抽象畫之父。)又或者那只是花瓶的陰影而已,我想太多了?XDD





2.「蒙福科的農場」(Farm at Montfoucault: Snow Effect)(1876)-- 許多灰白色塊堆疊在一起,卻不會單調或混亂,傳達出冬日平和的氣氛。






3.「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View from my Window, Éragny-sur-Epte)(1888)-- 色彩明亮,點描細膩,展現出晴朗的好天氣,當時畢沙羅對家園歡樂悅愛的心情表露無遺。這也是這次畫展主打的宣傳作品,顯示主辦單位的用心。






4.「雨天的杜樂麗花園」(The Tuileries Gardens, Rainy Weather)(1899)-- 大筆揮霍的灰白色調油彩佔據了整個畫面,非常貼切的傳遞出雨天朦朧感的訊息,如果只是看看畫冊,根本不可能看出這麼立體的詮釋手法。





二、素描、版畫:(我喜歡的有兩幅)
1.「清空手推車的婦人」-- 手法細膩,有遠近層次,充滿立體感,再加上深淺不一的線條,效果相較於其他著名油畫,不遑多讓。




2.「播種者」-- 柔軟的曲線展現泥土的鬆軟度,有米勒、梵谷的痕跡。(以下這幅是梵谷的「播種者」(1888),暫以此圖讓看官們略觀形影。)





---
走出展覽會場,在購物區買了鏡盒(厄哈格尼)和LED鎖圈(粉牡丹),不忍釋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ard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